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动力!
在各地“百舸争流”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大背景下,重庆明确新质生产力在全市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核心动力”意味着,现代化新重庆更有信心和底气跑出经济发展新速度,积累整体跃升加速度。
实际上,中西部唯一直辖市、超大规模城市、工业基础良好、综合交通枢纽……重庆在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决定了自身有条件、更有责任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大显身手。
▲2月21日,重庆长安汽车两江工厂焊接车间,工人正在进行焊接作业。王加喜 摄/视觉重庆
▲中国电影科创峰会暨第十四届中国电影科技论坛在重庆市永川区盛大举行,工作人员在永川科技片场内展示虚拟拍摄技术。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如何让“核心动力”更加澎湃?
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深刻认识创新在提高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心无旁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重庆要始终聚焦“416”科技创新布局,一手抓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手抓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
▲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第三届“两江匠才”大赛决赛上,选手正在进行汽车维修技术项目的比拼。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才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孙宽建议,要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培育一大批具有高技术素养、跨学科能力、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统筹抓好产业这个重要载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载体是产业。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既体现在通过生产力诸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也体现在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产业虽有新旧之分,但没有优劣之别。”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孙凌宇认为,重庆作为制造业重镇,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要统筹抓好产业这个载体,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传统产业,同时培育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抢占产业竞争新领域、新赛道。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有新质生产力这个“核心动力”的强牵引和广带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前景更加广阔,未来更加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