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琼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然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依旧存在,“先教解题方法,再模仿解题”的教学模式过于形式化、机械化,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理念,也阻碍了学生数学学习及兴趣的培养。“大问题”教学模式,以探究活动为主要路径,使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分享数学认识,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又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前研析教材,提出“大问题”
教师提出“大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而教材作为教师教学的“标本”,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内容的汇总,十分重要。为此,教师必须研析教材,确定“大问题”的主要内容与导向。例如,《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大问题”设计,从内容上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线段、直线、射线?但是作为图形与几何模块的内容,观察对于学生理解也十分关键。因此教师可将大问题与生活观察相契合,设计为“思考、寻找生活中的线段、直线与射线。”
二、课中构建情境,探究“大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通过合理猜想、推理,能够极大地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但趣味化的情境,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力。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为例,根据教材内容,以“我怎么围不成三角形?”为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帮助围不成三角形的学生。
首先,学生进行合理地猜想“三角形的三条边有具体特征与要求。”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什么特征?”,于是学生们对各个成型的三角形进行观察,并填写下列表格。最后对比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课尾提炼概括,延伸“大问题”
优秀教学设计本身不仅有思考的深度,还有思考的空间。在课尾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延伸,引导学生再次思考与交流,从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平行四边形”教学,学生们通过以“长方形”为基础,将两个图形进行切割、补充,然后,教师便可以将割补方法、转换思想作为“大问题”的延伸,启迪学生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问题”的设计需要以教材重点知识为核心,以该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为基础,以内容情境为载体,不断地引导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从而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并形成一定数学思想。(作者系酉州小学教师)